心里憋着坏的人,眼里到处都是机会_李含_司马歆_司马乂
司马冏被杀以后,有一个人特别的害怕,他就是新野王司马歆。本来司马歆跟司马冏走的十分近,现在司马冏一死,靠山倒了,司马歆为了自保想找个新的靠山,就主动跟大将军司马颖结交。
司马歆的职位是镇南大将军,管理荆州一带的军事,可他这个人性格很急躁,荆州一带的蛮夷少数民族很多,事情比较复杂,司马歆处理的不好,渐渐就失去了人心。
当地有个叫张昌的人,聚集起了几千人想发动叛乱。
正好,那会益州一带李特、李流兄弟闹的很凶,朝廷征发荆州百姓参军,去平定益州叛乱,荆州百姓不想去那么远的地方打仗,但是官府催促的很急,这些人被迫从军之后,就半路逃走了,可又不敢回家,就聚集起来做了强盗。
那一年,江夏一带粮食大丰收,就有几千外地百姓来这里讨生活。
张昌抓住了这个机会,他把上面的三路人都聚集在自己的手下,造反了。他们这次的声势很大,几次打败了司马歆派来征讨的人马,又占据了江夏。司马歆看控制不住局面,就给朝廷上书,请求允许自己出动大军去征讨。
展开剩余67%但是,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,不知道什么原因,在都城的司马乂跟成都王司马颖关系不好了,司马乂产生了怀疑,司马歆跟司马颖是不是要搞什么阴谋对付自己,就没有批准司马歆发兵。
这样一来,张昌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。有手下劝司马歆,您奉命统领南方,现在有叛乱发生,您把奏书递上去以后,直接发兵就是了。也有人建议,张昌只是个小盗贼,您没必要违抗朝廷命令,冒着生命危险去战斗。
还没等司马歆拿定主意,张昌的军队就攻到樊城了,司马歆只好亲自带兵去阻击,结果惨遭失败,司马歆也在乱军中被杀。
放下死去的司马歆不说,再说说司马冏被杀以后,另外一个不舒服的人,他就是司马冏被攻击的挑动者李含。
我们前面讲过,按照李含的计划,长沙王司马乂势力很小,挑动他跟司马冏作对,肯定会被司马冏杀掉的,而后就可以用这个名义讨伐司马冏,再废掉晋惠帝,让大将军司马颖做皇帝,司马顒做宰相,他李含自己就可以执掌大权了。
可没想到,司马乂居然反杀了司马冏,晋惠帝还好好的当皇帝,司马顒和司马颖仍然驻守原地,自己是一点好处没捞到。
不过啊,对于李含这样想挑事的人来说,机会还是会有的。司马冏死后,司马颖在邺城遥控朝政,他有点骄傲自大了,方方面面事情处理的,甚至还不如司马冏。
事情做的不好,可司马颖并不反思,他还觉得自己的权力不够大,有个司马乂在都城之内,司马颖没法随心所欲的耍威风,他就打算除掉司马乂了。
司马颖想对付司马乂,司马顒这头对司马乂的印象也不好。当初司马冏的参军皇甫商跟李含关系不好,现在皇甫商又做了司马乂的参军,而皇甫商的哥哥皇甫重在西边担任秦州刺史,李含就跟司马顒拱火说。
皇甫商被司马乂任用,皇甫重肯定不会为您所用了,应该尽早把他除掉。您可以给朝廷建议,把皇甫重调到朝中任职,等皇甫重上任路过长安的时候,就把他抓起来。
不知道是保密工作没做好,还是皇甫重早就有了戒心,他知道了李含的阴谋,人家没有主动上钩,也没有坐以待毙,而是先给朝廷上书告状,而后发兵去讨伐李含。
司马乂接到了皇甫重的书信,感觉朝廷刚刚经历了动荡,地方又有不少造反的势力,能不打仗还是尽量不打仗的好,他就派出使者,让皇甫重取消这次行动,又调任李含去做河南尹,意思是让这两个人离远一点,减少摩擦。
做河南尹等于升官了,李含很痛快的接受了,可皇甫重不干了,他拒绝接受朝廷的命令,就要打李含。
眼瞅着手下要挨揍,司马顒只好出手了。他先是派金城太守游楷、陇西太守韩稚等人,联合四个郡的军队去攻打皇甫重,又秘密派遣李含和侍中冯荪、中书令卞粹去谋杀司马乂。
要说这皇甫重的情报工作做的真是好,这么秘密的事情又被他知道了,他马上就派人向司马乂做了汇报。司马乂当机立断,把李含、冯荪和卞粹都抓了起来,而后杀掉了。
发布于:四川省